一世无忧

细品《琅琊榜》:其实,很多领导都是誉王

誉王作为《琅琊榜》的反面人物,常常被人们“诟病”。因为是“反面”,容易被“贴标签”,让很多人不愿意去看他身上的“闪光点”。其实,这个人,与其说他太坏,不如说他太自私。如果把誉王单独拿出来,做一个客观评价,会发现,很多领导的行事风格酷似誉王。

表面尊贤礼德


誉王一出场便是一副“贤德”的模样。为了打探消息,不惜屈尊去见一个出使北燕的臣子。得知北燕皇子的事情后,亲上琅琊山去求取锦囊,在得知“得麒麟才子得天下”的妙计后,说:哪怕三顾茅庐又何妨?


对待梅长苏他总是恭敬有礼。梅长苏假意说,明天我去靖王府为殿下跑一趟,做做他的思想工作,他立刻执了一个谢礼。他掌管的吏部何敬中儿子出了事,他也没有肆意谩骂,而是多番费心筹谋。


从管理者的角度评价,他是一个这样的领导:


名声好,起码他确实把贤良做到了明面上。太子和誉王准备朝堂论礼时,太子说:誉王常常沽名钓誉,动不动就去礼敬文士,他在这样的方面没少下功夫。镜头切换到誉王时,他在叮嘱管家,要好生照顾那些大儒们,细致到连“用兽金炭,不要用银屑炭”这样的细节都不放过。


对下属,不吝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。从他一次次给梅长苏送礼,得知他病了立刻亲自去探病,即便没有被邀请,他也能放下架子去贺重修之喜。这样不摆谱、体贴下属、舍得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领导,想必在今天极受欢迎吧!


所以说,誉王这些特点放在今天,也不失为一个好领导,他知人善任,赏罚分明,尊贤尚德,又能体贴关心下属家庭生活,如果你的领导能做到这样,你一定感恩戴德吧!

剧中的誉王卸下表面的伪装,便成为一个贪污受贿、结党营私、视人命为儿戏的人。


从沈追拿出的历年赈灾文献来看,誉王主持的赈灾,基本上银子都进了自己的口袋。连他自己都说,他不信赈灾这么大的肥肉,靖王能一点也不沾。皇帝说,誉王平时收受一些节礼,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也就算了。可见,誉王贪污受贿是事实,只不过最大的领导皇帝没有追究罢了。


为了让吏部尚书何敬中能安心为他办事,他不惜指令刑部,用无辜者的性命去换犯了死罪的何敬中之子何文新的人命。从这一件事可以想象,他利用刑部和吏部做过多少见不得人的勾当。


他更不应该的是拿人命作为他晋升的“垫脚石”。梅长苏查出太子利用私炮房谋取私利,把这个消息告诉他,本意是让他借此打压一下太子。可是为了加大打压太子的砝码,他不惜制造事端让私炮房爆炸,伤及附近数百人无辜者的性命。


目前,“下马”的官员里,有不少这样的领导。他们大谈自己的廉洁,其实贪的钱财几辈子都花不清;他们兢兢业业,实际却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;为了保住官位,不惜上瞒上级部门,下欺黎民百姓。这样的“父母官”,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,一旦被揭开真实的面目,绝不会为百姓所容。

只谈利益,不谈感情


誉王之所以表里不一,视法度为无物,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是个薄情寡义之人。他心中只有皇位,没有感情。为了皇位,他忽视多年为他默默付出的妻子,让谋士秦般弱的地位凌驾于妻子之上;为了对付靖王,不惜让养育自己多年的皇后做棋子,让其被皇上责骂;眼看王位无望,听信谗言,逼宫造反,用刀指向自己的父亲。


如果一个人眼中无父无母、无君无臣、无妻无子,只剩权力,只剩权谋,只剩利益,那他还能当好这个官吗?


《礼记·大学》中说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”就是告诉我们,一个人要先会做人,才能做官。做人正,做官才能正直;做人有情义,做官才能体察疾苦;做人德才兼备,做官才能受百姓爱戴。


剧中,当秦般弱的红袖招被梅长苏重创,秦般弱无奈下去找四姐帮忙时说,誉王是个薄情之人,只因她的消息延迟便开始不再依仗她,多年来培值的信任荡然无存。秦般弱跟随誉王十几年,她能说出这番话可见誉王真是个重利轻义之人。只因办事不利便排挤他人,这么多年谋事的尽心尽力都被他撂置一旁。如果他真的成了皇帝,恐怕那些尽心助他成功的人也摆脱不了“良弓藏,走狗烹”的命运吧!


名利场之交,免不了利益往来。不仅领导,很多人都抱着利益交换的目的交往,这样的朋友,利来而聚,利尽而散。所谓的情真,不过衡量的是你的社会价值;所谓意切,不过在乎你的社会标签。


可是,以这样功利性心态活着的人忘记了作为人所拥有的最珍贵的情感。就像夏江嘲笑言侯爷居然相信这世间有情义,可是这世间唯有真情,不会随着权势、财富、利益消散;只有情字,可以穿越生死、古今。


为利活着,终为利亡;为情活着,才会永生。

文:windy天意晚情

评论(1)

热度(15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